Page 36 - 《宁夏教育》2022年第9期
P. 36

“五育”并举            《宁夏教育》2022 NO.09


                展阶段,呈现出小中大各阶段相辅相成、相互衔接                           行融合。不仅要在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也应在社
                的特征。目前,劳动教育课程组织结构上存在纵                            会、家庭里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素养,实现劳动教
                向贯通衔接不够,横向交流不畅,各形态融通欠缺                           育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发展。同时,
                等问题,需要优化劳动课程结构,构建具有整合融                           要实现劳动教育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形成“五

                通的劳动课程体系。                                        育”有机融合,最终应成为学生终生追求的目标。
                    (一)纵向课程结构:自下而上贯穿各学段                              三、劳动主体缺位要求劳动教育角色重立
                     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                             家庭、学校、社会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实施主
                (试行)》要求大中小学各学段均要开设劳动教育                           体,存在家庭基础地位的“虚化”,学校主导地位的
                必修课,并规定了具体的时限、课时、学时和学                           “弱化”,社会支持地位的“淡化”问题。针对上述
                分。劳动教育课程的纵向结构建设需要明确小中                            各主体的缺位现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决
                大各学段一体化建设的逻辑取向,形成具有具体                            和突破。
                科目特性的宏观劳动教育课程指导到具有独立单                               (一)恢复家庭的基础地位
                元的中观各年级劳动教育课程,再到微观的每一                                1. 家庭劳动教育地位“虚化”的表征。一是劳
                堂劳动课程的纵向逻辑取向。                                    动教育在家庭中的地位低下。与知识教育相比,
                    (二)横向课程结构: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劳动教育在家庭中属于可有可无的地位,甚至家
                交流                                               长只重视孩子的智育而有意割舍动手实践和体力
                     一是显性学科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如                         劳动。二是家长对于孩子劳动权利的剥夺。家长
                在思想政治课融入劳动价值观教育,在物理、数学                           在家庭中的过多干涉,使得孩子没有条件动手实

                等课上强调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精益求精的劳动                            践、没有机会知行结合。三是相对宠溺的成长环
                精神等。尤其要注意,劳动教育课并非简单的“刷                           境,致使孩子缺乏必要的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
                鞋”“做饭”,其中包含着对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                         如孩子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劳动精神,交流沟
                劳动方法等劳动素养的融入。二是在隐性课程中                            通、合作、动手实践等能力相对匮乏。
                渗透劳动教育。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专门的活动                                2. 恢复家庭在劳动教育的基础地位。一是转
                和课程是必要的,但这并非唯一渠道,可以通过班                           变家长对于劳动教育的错误观念。家长应当充分
                团活动、师生交往、校园文化环境等隐性课程去渗                           认识到劳动对于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劳动
                透。三是加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                           与学习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联系,通过各种课程的全方位渗透,形成综合性劳                           关系。二是充分挖掘家庭中的劳动教育资源,让
                动课程体系。                                           孩子在家务劳动中掌握劳动技能。三是培育崇尚
                    (三)空间结构:实现劳动课程资源内外结合                         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可通过日常生

                     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同时,要注重劳动课                         活潜移默化、言传身教,让孩子养成从小尊重劳
                程的内外结合,要在课外及校外活动中安排学生                            动、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参加劳动体验、劳动实践、社会服务等活动,如在                              (二)重回学校的主导地位
                综合课程、实践性学习、社会服务等注重内外空间                               学校在劳动教育中应处于主导地位。中小学
                结合,实现劳动教育内外空间上的全纳入。                              阶段是学生劳动习惯养成、劳动精神培育、劳动技
                    (四)课程形态:全面融入各形态                              能习得的重要阶段;大学是学生劳动素养全面提
                     现代教育不仅仅指学校教育,其范围扩大为                         升的关键阶段。但目前学校在学生劳动教育中的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从教育目标上也可分为德                           地位被弱化,学校的主导作用发挥不明显。
                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从学习的阶段性                              1. 学校劳动教育地位“弱化”的表征。一是劳
                来看又包括阶段性学习和终身学习。从劳动教育                            动教育课程开不齐、开不好。实际中存在因“无实
                的具体形式上还可分为直接和间接劳动教育、学                            践基地”等物质条件匮乏而开不齐劳动教育课程
                科和活动劳动教育、个体和集体劳动教育。在劳                            的现象;劳动教育教师由数学、音乐、科学等学科
                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将多形态劳动教育充分进                            教师兼任的普遍现象;劳动教育形式简单(等同于

                34   NINGXIA EDUCATION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