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宁夏教育》2022年第5期
P. 17
专 题 报 道
《宁夏教育》2022 NO.05
落后的标签,多少年的自卑情结一代代传递,以至 风物,与风物密切接触,全身心感受风物的存在形
于我们的后代不认识家乡也不爱家乡,对家乡万 式,探究其物理属性、历史变迁,追溯其对人类的
物熟视无睹、不屑一顾,因此,家乡留不住人才,风 作用以及人类对它的创造性利用、审美化表达、艺
景在远方、在他乡,心也丢失了。研发家乡课程, 术化赞美,从中受到启蒙,唤醒孩子热爱家乡的情
就是把家乡的枸杞、葡萄、芦苇、稻米、长城、贺兰 感和文化自信。
石……纳入五官感知,纳入心灵感受,纳入认知探 比如枸杞,尽管它是宁夏“五宝”之一,《山海
索,纳入理性思辨,让孩子与家乡山水建立联系, 经》把它称为“灵草”,三千年前的《诗经》用它比拟
思辨家乡万物,由一物联通世界,由家乡联通中 君子,但是没有经历课程探究,孩子对枸杞没认
国,由当下联通古今,走进祖先认识世界的基因系 识,无法建立情感和认知的联结。进入课程就不
统,找到家乡和中华民族联结的通道,理清家乡与 一样了,与教师、同学一起探究宁夏枸杞甲天下的
世界一体的系统关系。 秘密,了解中宁枸杞可以入药的原因,阅读关于枸
问:家乡贫穷吗? 杞的各种民间故事、古典诗词。如此,借助宁夏地
思:家乡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物产我 方文化,实现中国文化的活化、普及、传播,培育儿
们认识吗? 童的故土情怀、家国意识、人文精神,生成文化自
辨:是家乡穷还是人的思维意识穷? 信,延续民族根脉,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情怀、有根
经由一课又一课的问、思、辨,我们将儿童带 有家的人。
出局限,带出狭隘,带出贫穷与落后的心灵桎梏, 四、落实资源整合,实现课程流通共享
带出创新与创造的思维羁绊,带出千百年自我束 儿童通识素养大课的研发充分利用了现代教
缚的精神枷锁,使学生成为一个可以和世界共天 育技术,教师各显其能、团队协作,角色分工、人尽
地的大写的“人”。 其才,从课程架构、素材收集、教学设计、线上主
儿童通识素养大课突出跨学科探究、跨时空 播、线下辅导,到现场录制、视频制作、外景拍摄、
思辨、跨情境运用,激发学生认识万物的兴趣,发 实验制作、资源打包,每个项目都需要专人负责,
展创新型思维品格,突出核心素养发展的“科学 有效实现了教师队伍人才资源整合。
性、时代性、民族性”,塑造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 课程以双师双线形式共享,操作简单:启动教
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也是我们 室多媒体应用屏幕,输入资源提取账号,打开“给
始终追求的教育价值。 宁夏儿童的素养大课”资源包,点击本年级课程主
三、落实社会化学习,实现文化在地传承 题“石头”“葡萄”“枸杞”“芦苇”“稻米”“长城”,一
儿童通识素养大课以一物联通世界,同时,家 幅雄浑大漠的画面伴着高亢悠远的西部民歌款款
庭、社会都在其中,因为研究家乡风物需要儿童到 展开,孩子们立刻被吸引了,学校“5+2”课后延时
家乡大地上去观察风物,还要在居住地问询社区 服务就这样开启了。
老人、问询家中父母、问询身边家乡人,从他们那 视频中,线上教师以主播方式引导探究程序,
里获得风物历史沿革的认知,获得对风物存在和 线下教师对接每一个探究问题,组织学生小组合
利用的验证,这就开启了学校与家庭社区双学式 作,讨论、交流、推测、思辨……每堂课以“学-问-
探索。因此,课程以开放的项目式学习设计为主, 思-辨-行”结构化流程完成一个核心问题的探究,
辅以大量的社会化任务探究,丰富多元的内容既 资源包为学生提供探究单以及支持探究的文献图
可以满足学校课后延时服务,也可以让孩子周末 片资料、视频、微课、AR 互动等学习资源,渗透以
在社区、家庭等成人指导下进行社群学习、自助学 素养发展为主线的实物感知、场景体验、互动思
习,这就把儿童推向社会化学习,让他们自主自觉 辨、实践验证,帮助学生建立探究万物的思维模
地接触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情 型。这是一套“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普适的可操
感、责任担当,培养知行合一的社会公民。最重要 作可推广可复制的优质资源共享模式。 N
的是,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关注过去熟视无睹 【责任编校 若 水】
的家乡物产、文化遗产并进行体验式探究。亲临
15
NINGXIA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