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 - 《宁夏教育》2022年第1-2期
P. 26
本 期 话 题 《宁夏教育》2022 NO.01-02
三、发展审美想象 交响诗《嘎达梅林》以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
审美想象具有极大的自由性和创造性。低年 曲调为载体,以草原英雄嘎达梅林的故事为线索,
段的学生更善于联想,会根据听到的音响联想到 流畅、优美的第一主题与展开部金戈铁马悲壮激
用线条和形状表现旋律,把小动物和生活中的物 烈的战争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现部是第一
品拟人化地展开联想,而高年段的学生不仅善于 主题的再现变奏,将悲伤的悼歌化为对英雄的颂
联想,还更喜欢想象,他们不拘泥于任何内容和形 歌,整部作品的情感变化层次清晰,将草原的美
式,仅通过听到的音响就可以展开天马行空的 景、封建王爷的镇压、战争的残酷、主人公保护草
想象。 原和牧民的决心悉数展现在作品中,给聆听者带
听到《小狗圆舞曲》中快速连续的十六分音 来了丰富的内心体验,很容易将听者对英雄的无
符,学生会想到用画圈的方式表现旋律线条,接着 限敬意转化为对现实生活来之不易的感叹。往更
会想到小狗也许在转圈圈,转圈做什么呢,可能是 深处思考,作曲家辛沪光作为一个江西人,对蒙古
想找自己的尾巴呢;《乒乓变奏曲》中随着旋律线 族音乐的了如指掌,不光因为她在内蒙长达 20 余
条的上行下行,高低音区的不断切换,节奏型越来 年的生活与工作,熟悉蒙古族的生活习俗和语言,
越紧凑,变奏越来越多样,一场别开生面的乒乓球 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内蒙民间音乐,更是因为她对
比赛在小朋友的脑海中开始了;《圣托里尼》是作 那片土地深沉炽热的爱。她将自己的热爱写进作
曲家雅尼琴声中的故乡,在作品的慢板部分旋律 品里,听者又在作品中被激发出热爱,在无形的时
的走向和节奏为我们展开想象提供了素材,如旋 空中建立起情感间的联结和共振。
律以上行音不断爬升,像是要爬到山顶将爱琴海 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审美感知越积极,审美
的美景尽收眼底,接着出现的波音,让我们仿佛看 情感越会更充分地被调动,审美想象越丰富,审美
到了波光粼粼的海面和细细的海浪。 理解就会越透彻,这是一个完整又复杂的动态过
四、深化审美理解 程。少年儿童往往听不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
审美理解,是审美活动的升华。彭吉象在《艺 唱》,也不能理解贝多芬的艺术美学思想,但随着
术学概论》中说道:“在艺术鉴赏活动中,人们的审 时间的推移,当人们有了一定的艺术修养,曾经的
美感受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层到深层、由感性 少年会用自己当下的审美经验看待一切艺术表
到理性、由外观到内蕴逐渐发展深化的。”的确,人 现,理解艺术的表达。
们在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中,积淀了一定的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更是
历史和文化知识,在累积了相应的生活经验与阅 一种人格教育。美育需要长期的坚守和耕耘,用
历后,即便是面对相同的作品,在人生的不同阶段 艺术的力量,带领学生向着美的方向前行,在艺术
也会有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理解。 教育的天空下,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美的使者,以美
共鸣和顿悟是审美升华阶段时常发生的现 润心,向美而行。 N
象。语言的尽头是音乐,语言有语义,有约定俗成 参考文献:
的表达方式,但音乐没有,它只通过音响来表达和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传递。音乐可以通过象征、暗示、寓意来传达信 [2]曹理. 音乐学科教育学[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号,听者内心被这些信号激发出的感受,与音乐作 2002.
[3]牛力.美的时空——音乐欣赏之路[M].银川:宁夏人民出
品的内蕴达到了强烈的共振,音乐与听者的心照
版社,2005.
不宣是共鸣。顿悟是审美升华阶段的另一层次的
作者简介: 刘舒婷,银川市阅海第四小学,大学本科,一级
理解。音乐有非语义、非具象的特点,将无穷的含
教师。
义蕴含在有限的音符中,经过持续、艰苦的思索
【责任编校 辛 竹】
后,瞬间获得的领悟,使审美感受由感性的认识上
升到理性的理解。
24 NINGXIA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