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2 - 《宁夏教育》2023年第1-2期
P. 72

教 改 教 研          《宁夏教育》2023 NO.01-02


                言学习积累的方法,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                            背,而是一种眼、口、耳、手、心并用的学习方式。
                中纠正字音、准确诵读,做到口齿清晰、吐字分明、                          在准确、情境化与会意相结合的诵读过程中,优秀
                字正腔圆。正如朱熹所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                           传统文化将焕发青春的活力,成为学生受用一生
                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                          的精神食粮。

                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                               二、含英咀华,品悟诗意
                上口,久远不忘。”                                            新课标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精读,通过
                     2. 诵读应基于一定的教学情境。教师应该关                       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注生活,在生活中积累古诗词的诵读情境,在文本                           所谓精读,就是细致深入地研读,古诗词中凝练的
                和学生的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唤起学生的生                            语言、飞扬的文采、丰富的情感、厚重的文化值得
                活经验,让古诗词教学变得更有亲和力。我们说:                           潜心研究、细细咀嚼。精读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也可以说成“天高地                           力、思维能力以及促进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作用。
                从如何朗读、如何理解两个方面交流切磋,由此深
                阔,欲往观之”。我们说:“别睡了,起来嗨。”也可                             1. 指导学生精读要品读诗词之美。古诗词教
                以说:“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在《登高》教学                         学的情致比翻译成现代汉语更重要,“翻译是一种
                的起始环节,教师可以设计“那些年,我们读过的                           人为的强制性文化转移,语言文字被置换了,必然
                杜甫的诗”这样带有青春怀旧色彩的主题,激发学                           导致原文许多形式系统的美学要素的流失”。字
                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一些贴近生活、新颖鲜活的                            字落实的翻译往往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和审美体
                语言能够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经典的距离,使古                            验,因此古诗词教学要在诵读的基础上细细咀嚼、
                诗词教学更具活力。                                        吸收精华。教师可运用炼字、意象、艺术手法等诗

                    3. 语文教学应重视范读。于漪和钱梦龙两位                        歌鉴赏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出诗味,读出美感。如
                语文教育大家回忆自己学生时代的语文课时,都                            在《登高》一诗的首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炼字,品
                提到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感染得学生也沉浸在古                            味“啸”和“啼”的不同。教师提供了包含“啸”和
                诗词的诗情画意中。可见,范读本身就是一种教                           “啼”的相关诗句作为支架,学生在比较中品读出
                学情境的创设。通过诵读示范的引领激发学生的                           “啼”轻快灵动,“啸”肃杀凝重。颔联“无边落木萧
                诵读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文本、感悟文本、欣赏                           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基于上一联的鉴赏方法,
                文本。当然,这里的“范读”是以尊重学生个体的                           学生自主探究“落木”与“落叶”表达效果的不同。
                阅读感悟为前提的,范读也不局限于教师的范读,                           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探究出“木”是有重
                既可以是学生的优秀范读,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播                            量的,“叶”是轻盈的;“落木”让人联想到枯藤老树
                放名家的经典诵读。师生在诵读示范的带动下,                            的悲凉,“落叶”的色彩也可能是缤纷绚丽的,因
                                                                 此,“落木”比“落叶”更深沉,更符合杜甫沉郁顿挫
                化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如                            的艺术风格,也更能引发读者心灵的震颤。

                《登高》一课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在个性化诵读的                               2. 指导学生精读应注重发展学生思维。语文
                基础上设计诵读脚本,接着让学生展示、讲解、评                           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做一个阅读者,还要做一个思
                价诵读脚本。针对学生诵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考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发展出多维视角,能发现
                教师通过范读进行必要指导、点拨。例如“风急天                           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教师可以引用前人的经典
                高”宜重读,突出肃杀感,“清”“白”重读,突出空寂                        评论激活、拓宽学生的思维,例如,“万里悲秋常作
                感,“无边”“不尽”重读,从时空角度突出萧瑟衰飒                         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以“宋代学者罗大经认
                的无边无际,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吟咏,感受诗歌                           为这一联有八层意思,你能找出几层”的问题激发
                沉郁悲凉的意境。                                         学生的探究兴趣,品读蕴含在诗句中的诗意诗情。
                    古诗词是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简洁、典                              3. 指导学生精读应注重文化传承。“文化赋予
                雅的书面语言,具有很强的音韵美,诵读对增强语                           一切活动以生命和意义,文化的缺失就意味着生
                感、理解文本、传承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综                           命的贬值与枯萎。”古诗词中的意象、节日习俗等
                上,古诗词教学中的诵读不是表演,也不是死记硬                           往往成为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符号,寄托着古代

                70   NINGXIA EDUCATION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