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4 - 《朔方评论》2025年第2期电子刊
P. 84
王安忆小说的中期风格
——以《桃之夭夭》等为例
◎尹子仪
一个作家的早期风格具有太过鲜明的 二十多岁的时候写成。有些作家则是以他
独特性,这与他们的成长经历和社会阅历 们的“晚期风格”见长,例如海明威。还
息息相关,但我们又不宜用“幼稚”“不成 有些作家一生中都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
熟”这样的断语一概而论,因而想要找到 在每个阶段都有代表作,而有些作家在各
他们的共性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也似 个阶段的作品则参差不齐。所以从客观来
乎没有一个概念能涵盖甚至仅仅是一小部 看,所谓的“中期风格优秀论”只是相对
分的作家在内。 而言。
风格问题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没有 谈“中期风格”最为理想的场域是那
共性,只有个性,也就不能够谈风格。同 些具有鲜明渐变风格的作家。既然是渐变,
样的问题也体现在“中期风格”这个概念 那肯定是随着作家年岁的增长,有新变,
上 :该怎样用一个中间性的概念来将它和 但变得不那么跌宕。王安忆似乎就是一个
作家群体创作的共性嫁接起来?也许,优 理想的范本。首先,她一直是在海派书写
秀作家的中期作品是不是大多可以算得上 的脉络中,不仅体现在题材上,语言、腔
是他们成熟的作品?那么“中期”针对作 调、叙事方式等方面都是如此 ;再者,她
家的生命阶段来看,正处壮年,是不是就 中期的小说既有早期写作的影子,又深深
是他们创作的黄金时期?比较明显的例子 地影响到后期的写作 ;最后,在她身上,
就是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和《远 后期风格的写作仅仅是在生命历程层面的
离尘嚣》,它们就是创作于他生命的中段。 写作,和具有更强文化意涵的“晚期风格”
当然,这并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作家年 并不相关,更不会有不同层级概念混淆的
少成名,例如张爱玲最好的作品都是在她 情况发生,相对来说更为中正,也更为
82 朔方评论 文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