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朔方评论》2025年第2期电子刊
P. 40
抗拒成为一个隐喻,他们本身都成为某种 和写出使人们在这里得以生活下去的深层
正在进行中、生生不息的写作文本,并近 原因。小说所构建的,不是一个个具体完
乎无限地展开。不论是筛选、篡改或者修 整的家庭、村庄、乡镇,甚至是一个个小
复,记忆常常会受到生存际遇的推动,回 宇宙,而是尝试说出一种不可把控的抽象
应心灵的呼唤,实现一次次记忆的复活与 存在,比如记忆。因为对于善的模糊体认
再生。这种复活与再生,常常会使我们在 或者忽视,正是以一种挣扎的方式来掩盖
某一天某一刻,发现自己脱胎换骨。其中 对内在生机的探寻。善就像是一种难以言
的关键正是在于——人们总是乐于接受或 喻的美,像黎明前的雾气,它伴随着我们,
者编造美好的记忆,因为人们的心底深处 让我们忍不住叹息。事实上,只有善才能
始终潜藏着对善的向往。 让我们更容易体会到人生,才能确切地感
生命无常是一种常态,矛盾是常态, 受到文学中让人刻骨铭心的事物。
毁灭是常态。生命本身不能凝固,凝固即
近于死亡或真正死亡。文学是要在巨大 刘均,宁夏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宁夏作家
协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诗歌学会会员,有诗歌、
的、看似不可阻挡的精神危机面前,发现 随笔、文艺评论等散见于《朔方》《黄河文学》《星
星》诗刊等。合著随笔集《第一套》。
38 朔方评论 文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