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朔方评论》2025年第2期电子刊
P. 12
作家创作生活与素材积淀的一种表述,与 如柳青与《创业史》、草明与《乘风破浪》,
“文学场”相对应,强调的是生活对创作的 他们一个到农村,一个到钢铁厂,而且是
重要性与文学的本质意义。“生活场”应该 落户,都长达十年。当下已经很少有作家
是作家“自我”建构的,是历史与现实融 如柳青与草明这般为了文学写作而如此
合的“场域”,既有自在性,也有被动的状 “深入生活”的了,当下的作家似乎普遍脱
态 ;既有主观的“自由”独立的内在逻辑, 离其作品所描写的生活。
又有客观“对象化”的外在社会现实要求; 近日看到一篇报道,作家出版社社长
既有实然与实在,也有不自觉的“虚无” 鲍坚结合“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来
与暧昧 ;它体现着作家创作的理念与信仰, 稿情况谈道,一些来稿普遍存在题材、风
同时,也被要求承担主流意识形态与资本 格和视野单一、文学性不足的问题。何以
权力双重干预的责任。 如此?我以为,多数作家都是靠采访,或
独特性与不可化约性是“生活场”的 短期体验生活来获取创作的素材,而本人
价值和意义所在,它为作家的创作提供了 对农村生活并不谙熟。虽然有些作家早年
文学性中至关重要的独特存在方式。比如 有一定乡村生活经历,但毕竟离开太久,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与《古拉格群岛》, 对当下农村的人和事已经有很大程度的疏
赵树理与《三里湾》,曲波与《林海雪原》, 离与隔膜。仅凭一些二手材料,绞尽脑汁
罗广斌、杨益言与《红岩》,路遥与《平凡 编造一个连自己都难以信服的故事,哪里
的世界》,陈忠实与《白鹿原》等,上述 会呈现出独属于作家的生活质地与文学风
作家与其代表作都体现了“生活场”的独 格呢?作家若不长期浸泡于“生活场”里,
特经历与体验。这使得其作品具有不可重 是很难写出像赵树理小说里那些有个性的
复性,他们基本上将最独特的经历与体验 人物和独特生活细节的。也就是说,作家
表现在了一部作品中。正是这种经历与体 如果仅凭采访汇报作为创作素材,大概率
验,很大程度上使得作品具有了经典性的 会出现鲍坚谈到的那种现象。
品质。上述作家对于“生活场”的建构也
可遇不可求,在今天看来具有很大的传奇 三、“我在”的写作
性。也就是说,他们的“生活场”是用生
命获得的,或者建构起来的。而人的生命 关于“我在”,德国哲学家、现象学
只有一次,用生命换来的写作会收获怎样 奠基人胡塞尔在其著作《笛卡尔式的沉思》
的作品,可想而知。 中强调 :“‘我在’的纯粹同一性不是先验
还有一种“生活场”的建构,是作家 的自我经验的绝对无疑的现成存在,相
主动而全身心地沉浸到某一生活场域中, 反这‘我在’把我的普遍的绝对确定的经
自觉地融入其中,成为那里的一分子。比 验结构(如体验流的内在时间形式)贯穿
10 朔方评论 文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