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朔方评论》2025年第2期电子刊
P. 34

着力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处渗透着                         作品中的“善”以及他一以贯之的“安详”
              令人感动的温情。这种温情更接近郭文斌                         等主题,已经接近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温
              对于人类本性中的善的着迷,这一特征一                         良”。人们之所以要对生活还存在希望,就

              直固执地体现在郭文斌的短篇小说中,也                         是因为没有丧失善的意念,有所爱就有所
              使得他的小说叙述一直是朴实的口吻。在                         欲。从这个意义上说,郭文斌的小说创作
              中国传统哲学中,“善”的观念由来已久,                        所追求的正是这种意蕴长远的善,以善面

              其含义远远超过了“美好”,“美好”这一                        对自己的生活和内心,并以这样的角度切
              词语由汉语的白话译文转化而来,中国传                         入复杂的社会现实,描绘出善中的所有生
              统文献中并没有这一词语,而是采用“善”                        命的力量——信心、美好、想念,同时也
              来表达“美好”“恰当”等含义。“善”始                        直视了生命的渺小、卑微,建立了小说创

              终贯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超越了道德层                         作的主题,力图让生命能够有微弱的光芒
              面,更多了吉祥、美好的意蕴。                             焕发出来,能够支持着人们继续生活,降
                 “善”与社会事实本质上是一体的。                        低不必要的痛苦。

              当面对纷繁的事实,正是“善”的本性使                              抽象的善与美没有意义,但小说中的
              得人们或处于哀悯或处于庄重状态。在面                         人物却可以通过故事诠释善与美的陌生经
              对他人的苦难或者他人的悲喜时,人们懂                         验。探索善的路径是讨论人和人的关系,
              得以他们的实情反照自身,保持某种平和                         是共同关系的美德,建立某种超越直觉的

              庄重的感觉。正如张爱玲所说 :“因为懂                        人与人之间的连接。马克·吐温曾说 :“善
              得,所以慈悲。”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阴                        良,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
              暗面,郭文斌笔下的主人公们之所以没有                         人感到,使聋子闻到。”善本身使得人之

              频繁出现愤怒、仇恨等情绪,而是在愤怒                         间产生了迥异于其他交流方式的一种可能
              之后将“阴暗”转化成善。在郭文斌看来,                        性,提供了一种共情的能力。共情是大多
              写作应该是一种转化的过程,将生活的阴                         数人共通的奇妙能力,目睹他人痛苦,自

              暗面向着阳光面转化。这种转化过程本身                         身也能想象、感知他人的意图、思想和情
              就是一种创作,小说文本呈现的故事、情                         绪。共情能力是人们缔结关系、建立文明
              节、人物不是伪善,更不是一种犬儒主义。                        的钥匙。共情是把自己当人,也把别人当

              生活中确实存在各种“黑暗”,小说家不能                        人 ;既关注自己的内心,也关注别人的内
              忽略这些“黑暗”,小说家的本能或写作自                        心;能理解他人的反应、处境、感受、需求,
              觉,是将黑暗的东西向“善”转化。                           并用恰当的情绪来回应。
                  善与善行、善言等具体行为存在差异,                           那么,虚构的故事情节能否产生共

              作为美好、幸福等同义语的善远远超越了                         情?是否只有真实的故事才能打动读者,
              人们所理解的善良。某种程度上,郭文斌                         唤起读者的共情之心?眼下火热的非虚构



              32   朔方评论     文艺评论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