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朔方评论》2025年第2期电子刊
P. 31

的李剑钊,曾经在一首诗里这样写他的父                         改善乡村精神风貌等实践活动的记录。从
              亲 :“我读着三十年前的手稿 / 父亲泡上一                     书院组织的文化讲座,到村民参与的文艺
              杯春茶 / 在甘苦回味间提笔 / 这一次 / 以农                  表演,都在诗中留下痕迹。

              民的名义”。曾经的李成山,多么想通过文                             自觉地将文学转变为变革生活的现实
              学写作,去掉祖祖辈辈留在身上的“农民”                        力量,把文学和生活完全统一起来,使文
              的标签,但今天,他理直气壮地以农民的                         学成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西吉新

              名义开始写作,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农民                         乡土文学的鲜明特征。西吉木兰书院近年
              的文化觉醒、审美觉醒。                                来推动的“文学 + 农文旅”融合发展创新,
                  西吉农民作家群凭借着对乡村生活的                       就是致力于将西吉的优势文化资源、文学
              深刻理解和切身体验,用文学审视和书写                         资源转化为当地的发展优势、发展资源,

              着乡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们从乡村                         将文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彰显中国乡
              内部出发,以农民的视角和笔触进行创作,                        村振兴中的文学力量做出中国首个“文学
              使西吉新乡土文学带有鲜明的农民主体色                         之乡”应有的贡献,也为西吉争创“全国

              彩,真正成为从乡村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文                         乡村振兴示范县”做出文学人的贡献、体
              学,有力地证明了西吉新乡土文学独特的                         现文学人的担当,把社会主义文学的实践
              主体性。                                       品格书写在大地上。
                  最后,西吉新乡土文学的实践性,体                            新乡土文学倡导的是“文学即是生活,

              现出社会主义文学的本质要求。西吉新乡                         生活即是文学”的文学观。作家在文学作
              土文学打破了文学与生活之间的隔阂,让                         品中书写的,就是他们相信的 ;他们相信
              文学深度融入乡村建设,成为推动乡村发                         的,就是他们在生活中坚守的、追求的。

              展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一特性在西吉农民                         他们努力用文学创造一种审美的生活,把
              作家和基层作家的创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                         最平凡的生活过成一首诗,让生活成为一
              的体现。                                       种审美的、经过真善美爱洗礼的、慎思的

                  李兴民的《杨河村诗记》与西吉木兰                       生活。
              书院的建设紧密相连,是西吉新乡土文学                              在西吉,大多农民作家和基层作家从
              实践性的典型例证。木兰书院致力于乡村                         事文学创作,目的都不是发表、获奖,而

              建设实践,而《杨河村诗记》正是这一实                         是心有所感、不得不发,让阅读和写作成
              践的生动反映。李兴民扎根杨河村,将乡                         为一种生活方式,创造一种具有审美意味
              村生活的点点滴滴化作诗行,这些诗作不                         和丰富精神世界的新生活。在他们那里,
              仅描绘了乡村的真实面貌,如村民们在田                         文学不仅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更要指导

              间辛勤劳作的身影、乡村夜晚静谧的月色                         生活、归于生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等,更是木兰书院在乡村开展文化建设、                         一部分,努力实现文学与生活的高度统一。



                                                                  2025 年第 2 期 西海固文学评论小辑       29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