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 - 《朔方评论》2024年第1期电子刊
P. 57
能够飞出大山。最难能可贵的是,民办教 切的追求而葬送了自己后半生的幸福。张
师的这种质朴的坚守与守护之爱温暖着大 英才、余校长、邓有梅、孙四海也都在暗
山里孩子们的心。如吹笛子升国旗的严肃 中较劲,张英才甚至因看不惯他们的作风
场景,护送学生回家的场景,余校长家成 与行为而故意恶作剧捉弄他们。这种不负
为学生食堂兼宿舍的场景,等等,这些由 责任的行为差点引发出大事件 :邓有梅为
温馨细节构成的场景无疑在强化着民办教 此去偷树差点犯罪,孙四海无心送孩子回
师们身上善良质朴品格的坚守,这种坚守 家差点导致孩子被狼群吃掉。是张英才这
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教无类”的 个关系户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平衡,同时也
传统优秀文化因子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弘 带来了新的变革的因子。作为外来的闯入
扬,正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者,张英才一方面担负着呈现他们的日常
的当代表达,在他们的身上闪烁着东方人 工作、生活的重任,另一方面也经历了激
伦情感的魅力。正是这种最为普通的司空 烈的思想斗争,由对他们的隔膜甚至厌恶,
见惯的情感感动了无数的读者,打动了人 再到认同,甚至最终主动让出转正名额,
心,深化了人伦情感的认知。 决定在此扎根乡村教育事业,这种转变暗
诚然,界岭小学民办教师们的身上也 示着一种难能可贵的和解。正如刘醒龙所
各有缺点,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完美的师 说 :“我相信善能包容恶,并改造恶,这才
者形象,都有自私自利的一面,其中最为 是终极的大善境界。”
重要的诉求就是期待转正名额,由民办教 这里就涉及小说创作中关于情感的一
师转为带编制的公办教师。这种身份转换 种有效的处理方式。《凤凰琴》一方面写
的诉求是他们为之奋斗的重大目标,其迫 出了乡村代课教师共通的故事、共痛的情
切性、重要性可能是我们这些没有类似生 感、共思的哲理,能够获得读者的普遍性
活体验的人所无法体会的,但是这种身份 共情,另一方面若对情感的处理极端化则
转变的情感确是共通的,或许我们每一代 会误入歧途。考察经典小说,我们不难发
人都有可能在生活中遇到这种困境。这种 现其对情感的处理几乎都是在克制中走向
身份的转正一方面是他们生存的需要,另 和解的。这对于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来说,
一方面更是一种心理情感上的社会身份认 无疑是极其重要的能力和品质。在我们的
可的需要。他们虽然名义上是教师,但前 现实世界中,黑暗与光明、善良与邪恶、
面还有两个刺耳的字——“民办”,这种 救赎与沉沦往往是并存的,作家们往往对
情感的困境并不是界岭小学的几位民办老 人性之恶揭露得很顺手,而对人性之善的
师,而是千千万万民办教师所遭遇的普遍 书写则缺乏足够的信心。小说中的和解无
性困境。这种困境由此导致了很多极端事 疑关涉小说中的情感空间。就我观察而言,
件的发生,如明爱芬老师就是因为这种迫 我觉得当下青年写作普遍存在拒绝和解的
2024 年第 1 期 名作品鉴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