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 - 《朔方评论》2024年第1期电子刊
P. 51
一部分。他们彼此之间紧密关联,彼此成 空间被深夜隔断,但夜突破任一阻拦,形
为存在的意义前提,共同构筑了诗歌意义 成苍茫,形成大海,灯完成了不只是一盏
的疆域。疆域内的秘密不只是苍茫,由“夜 灯的存在。
深灯”承载的秘密变得不再确定,它们只 中国传统诗学作为东方智慧的一部
是作为时空呈现给“感知者”的一种存在 分,对生态文明的启示性,一定程度上也
具象。存在“具体”而“寄意玄远”,这种 是对世界文明的创新贡献。在中国传统文
跟自然本真存在保持意义和特质上的一致 学艺术的视域,扩展于广阔自然中的审美
性,应该说就是野的一个方面。 意识,不再单纯地追求一般的感性快乐,
安奇诗歌创作中对古典化的追求让其 亦追求超越道德之上的至乐——与自然同
诗歌显得“老成持重”。 一的积淀感性。超越个体的感性存在,追
诗歌艺术的老成持重成就的恰巧是对 求与自然的同构呼应,在诗人关注到自然
中国古典诗意的一种传承。这种留给读者 这一对象时,心灵与自然达到统一,于是
的老成持重的印象,在其具体表现上,呈 “野”作为一种诗学追求便成为其本质性的
现出来的就是对古老自然的钟情,以及“细 特点。
致入微”的描述。 基于上述论断,我们就可以如此认
自然山水入诗,在诗歌发展史上,是 为 :艺术世界的结构是我们作为一个个体
一个司空见惯的作为。“山水以形媚道”(宗 于自然环境中体验的一种独特感知和描述
炳《画山水序》语,见《历代名画记》卷六), 过程,即“以自我之眼,观天之象”。
通过自然山水的摹写从而达到对人生哲理 安奇诗歌创作上这种古典的方向不只
和趣味的体悟,这是有自然印记的诗歌的 是其诗歌创作方向的一个标记,他在诗歌
一个传统。安奇在对自然山水的钟情关照 品质塑造上也在努力向古典回归。
之下,传承着中国传统山水诗的结构意识。 古风、唐诗、宋词里歌咏过的物象,
我们对《深夜灯》这首诗的结构做较细梳 悉数出现在《野风记》里。如果我们是第
理,该是这样的,意象组合的线性呈现 : 一次经历这样的阅读体验,会有一种突兀
山峦—灯—河—深夜—灯。似乎在空间建 而生疏的感觉 ;可如果我们多少熟悉一点
构上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在山峦与我 中国古典诗歌的话,碰到这样的诗歌,多
之间。我和山峦成为意识的边界,这是意 年未见绝对会是一个真实的反应。我们在
象线性结构呈现给我们的结果。如果再进 面对这样的阅读对象时,除了惊诧于这样
一步解读,我们就会发现,这个诗意空间 的创作之外,自然地被引入到对古老意
的封闭只是现象上的,而在深层的意义上, 象的生命力的思考中去。成为中华优秀传
是具备了超越的性质的。山峦成为一道屏 统文化载体的那些古老物象,如何越过时
障,灯在超越 ;河始终如一,却跨越千年 ; 间漫长而残酷的洗刷,在新时代里焕发新
49
2024 年第 1 期 文学评论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