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 - 《朔方评论》2024年第1期电子刊
P. 50
《野风记》的诗学追求
◎杨风银
从《原野集》到《野风记》,诗人安 过打破时间的束缚,而艺术地处理了空间
奇给自己的两本诗集取名都用了“野”字。 拓展造成的裂痕。
作为读者,我们能明显感觉到安奇对“野” 我们从《野风记》中举一例来说明。
的钟情。同时,我们在阅读时发现,野是 “幽暗的山峦在彼岸 / 一盏灯闪烁,似
诗人安奇的一种诗学追求。 乎在不断突破 / 四面都是方向,却无真正
安奇自己也承认 :“在创作《原野集》 的方向 / 一条河不用停歇,只要沿着千百
的后期,我已经发现了古典与现代的某种 年 / 方向始终如一 / 我听见喧嚣,尽管夜
衔接,也试着创作了不少作品,自 2015 年 色深沉 / 我看见指向。方向明晰,却喘息
之后,我就坚持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创 不已 / 深夜不断前行,隔断空间 / 连续的
作尝试,在古典诗歌的阅读中,不断有新 秘密形成苍茫 / 指引着内心形成大海,悬
的发现,某些诗境,似乎已经遗忘。于是 挂一盏灯”(《深夜灯》)。诗歌写作的惯性
我进一步探寻,试图从中寻找到某些意象, 应该是对空间的一种把握,即完成一种形
多种结构,美好境界,并在自己的诗歌写 象的结构。这种形象的结构是诗人把握世
作中呈现它们,唤醒过往的记忆。” 界的一种结果,要表明世界之于“我”的
从《原野集》开始,安奇在诗歌创作 那一部分。诗人把握世界的结构呈现,自
中就有意识地突破空间的限制,将关注的 我理解世界的一种局限,在时限上会延宕
视域拓展到了“原野”中去。这是安奇诗 出连绵的效果,从而凸显物之存在的意义
歌创作的一个“胎记”:从题材上考察,都 来。山峦、灯、河、我和大海一同构筑一
带有“野”的标识。这一视域上的拓展, 个“被感知”和“被理解”的有意义的世
体现在诗歌艺术世界的构筑方面,就是通 界,其中的每个“因素”必须成为意义的
48 朔方评论 文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