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朔方评论》2024年第1期电子刊
P. 44
全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创建模式,被许多地 家。颔联两句在设问中自答,将湖水、城市、
方政府所效仿。在西夏区“中华诗词之乡” 鸟雀、花草融为一体,互相滋养,和谐共生,
的创建过程中,我曾多次参与其活动,也 展现芦花和湖城之美,颇有自豪之感。城
由此认识了余秀玲和一批新的诗友。 之美是花装扮的,对芦花、湖城、冬日的
余秀玲的诗词作品皆来自于生活,具 赞美不着痕迹。诗如一幅图画,写意山水
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丰满的思想品质,给 画。不禁使人想起宋朝戴复古《江村晚眺》:
人以艺术的真实感。唐释皎然《诗式》中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白鸟
说:“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 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两首芦花
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 诗写作的时代背景虽不同,却有异曲同工
得,此高手也。有时意静神旺,佳句纵横, 之妙。再如《宁德霍童古镇》:“才饮桃花
若不可遏宛若神助。”余秀玲的诗词创作不 水,神游福洞天。枇杷当户食,狮线上台
是坐在屋子里凭空想象、死憋硬凑出来的, 牵。叩石思高士,登堂拜古贤。关关乡鸟
而是在深入实际、扎根生活的实践中观察、 语,倦客忘经年。”此诗写游历见闻,清新
分析和提炼出来的,因而贴近生活。如《重 自然,含典故而不露痕迹,使人们在阅读
走六盘山长征路》:“雨过六盘春愈深,青 中增长知识。首联起句思路清晰,拓开空
松岭上渡银针。一壶清瀑危崖走,万丈蛟 间,平稳而留有余地。颔联、颈联紧扣古
龙野谷吟。回望云梯天路断,追寻足迹岁 镇之“古”,撷取当地的风土民俗特点,枇
华浸。风中谁发旌旗令,抱定青山赤子心。” 杷当街食,狮线登台舞,高士辈出而铭石
作者重走六盘山长征路,抚今追昔,感慨 碑,古贤辉映而拜祠堂,将古香古色、丽
系之。从危崖直下的瀑布和万丈野谷的险 雅优美的古镇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游客在
峻之中,可以想象当年红军战士英勇无畏 “关关乡鸟语”的惬意之中,淡忘倦意,体
的英雄气概,是何等壮烈。在油然而生的 验到出游之身心愉悦。
敬意之中,坚定了初心不改的使命感。此 余秀玲的诗词创作始终盯着本土不
诗营造了壮阔的时代背景,又兼顾微观细 放,她把对家乡的一腔炽热情感无私地融
节,开合有度,内容饱满,诗意盎然。又 入笔墨之中,每读之,诗中淳朴的生活味
如《阅海观芦花》:“青山碧水笼寒纱,向 道,浓厚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明谢榛《四
晚芦丛鸟筑家。遥问西风归去处,湖城冬 溟诗话》云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
日又飞花。”银川又被称为湖城,湖在城中, 在余秀玲的写景和咏物两类作品中,这种
城在湖中。伴随湖水而生的芦苇、芦花是 特色尤为突出。来看其《绿色罗山》:“昨
秋天一道亮丽的风景。此诗以芦花为着力 夜清风岭上歌,天公擂鼓令飞梭。疏篱沙
点道出湖城之美,首联写寒云笼罩下的朦 锁苍龙卧,翠壁梯修青石磨。雨润松林新
胧美,以及寒气中芦丛成为百鸟的温暖之 叶抖,足登仙路湿云呵。结庐游雾山中趣,
42 朔方评论 文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