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6 - 《朔方评论》2025年第2期电子刊
P. 96

读帖就要读古人“真迹”,要读经典名作。                        好,心里明白和上手会写完全是两码事。
              启功先生提出“师笔不师刀”就是这个意                         写得好是写出来的,正像读得好是读出来
              思。真迹用笔写成,碑刻用刀刻就。真迹                         的一样。很多同学虽然读了书法本科四年,

              可以看清楚笔势的“轻重往复之法”,而                         但手上功夫实在少得可怜,在写上没有苦
              碑则全无。看要看得仔细,看得明白。绝                         练,只是拿着毛笔做做样子。孙过庭说 :
              大多数人在“看”上没有把功夫做足做够。                       “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

              自以为看了,其实没有看到。很多人打开                         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于徘徊,意先笔后,
              字帖都明白,合上字帖却一片黑,这就叫                         潇洒流落,翰逸神飞。”即使心里已经掌
             “眼前明内心黑”。临帖不像的原因可能与                         握了,手上还有一个“熟练”的过程。熟
              此有关。我的导师周永健先生身边一直带                         才能生巧,生只会出丑。如果我们确定问

              着放大镜,为的就是读帖的时候看得更细。                        题不在心上,而是在手上,那就着力解决
              他经常告诉研究生 :“细节就是上帝。”高                       手上的问题。赵宧光《寒山帚谈》:“仿书,
              手的差别就在细微之处,从细节上可以判                         始不可不拘,后不可不纵。”临帖笔笔都有

              断高下。2003 年元旦,周老师专程坐飞机                      讲究,要求行笔时要小心谨慎。不能自以
              去上海看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古代名家真迹                         为是,一定要符合法帖的规范。名家用笔
              展,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做了很好                         头头是道,不苟且,不马虎,不凑合。点
              的示范,读帖一定得仔仔细细看真迹。我                         画起收转折节奏分明,井井有条,经得起

              的博士生导师钟明善先生为了看张旭的                          看,用作品吸引人,使观者流连忘返。赵
             《古诗四帖》,他跑去辽宁省博物馆叫人把                         孟  讲临帖要“宁谨勿肆”,一点之失,若
              他关在屋子里,一个人看了一个上午。每                         美人之眇一目,一画之失,若壮士之折一

              个临帖的人都读帖,但读帖的目的、方法、                        肱。古人对临帖要求很高,必须要做到“察
              程度、结果各不一样,有的人成了书法名                         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临帖分双钩和对
              家,有的人却碌碌无为,毫无所得。读帖                         临,对临如果不达标,可以换成双钩,保

              贵在心悟,心知其妙,美不自胜。孔子讲:                        证做到形似。双钩之后继续对临,循环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复,直至熟练。姜夔《续书谱》说 :“摹书
              读帖要读得明白,读得熟练,读得专注,                         最易,唐太宗云 :‘卧王蒙于纸中,坐徐偃

              更要读得快乐才行。黄庭坚说 :“学书时时                       于笔下。’亦可以嗤萧子云。唯初学书者不
              临摹,可得形似。大凡读书要多取古书细                         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夫
              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                         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
              是入神要路。”入神就是沉浸其中,忘乎所                        详谨。”形似之后,必求神似 ;形似是死,

              以,苦中作乐。                                    神似是活 ;形似是假,神似是真。有些人
                  其次要动手苦练。读得好不等于写得                       临帖看似很像,实则不然。宛如梁同书《频



              94   朔方评论     文艺评论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